朔州晨祥会计师事务所 张贵文
说起家乡,每一位在外的游子都能说出许多与家乡有关的话题,家乡的人、家乡的事、家乡的景……越是年长越发思乡,只有生活在他乡的人们体会愈加更深。
想起家乡,就会想起家乡的水井。我出生在晋北黄土高原雁门关外紫荆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——三泉村。据史料记载张氏家族于洪武十六年(公元1383年)始祖张甫从祖籍安徽省安庆府怀宁县入籍朔平府,朔州马邑乡三泉村,至今约640多年历史,传说因此地有喷泉三眼由此而得名三泉。记忆中的家乡有水井三口,分别在村东、村中、村西,三口水井各有特色,村东的那口水井位于外围用石块垒砌而成约三米见方二米见深下,井口小,水位浅,家乡的人们只需蹲下来,用水桶即可取到水。村中的那口水井,井壁小石垒砌,井口外有一石碑,上书有小楷碑文,井口旁还有供牲畜饮水的石槽,井水不深也不浅,大人们用挑水的扁担钩住水桶,沉到水面用力一甩满满的一桶水便打上来了。村西的那口井座北朝南,外有大石块垒砌的半弧型围墙,北有青砖砌起的高大照壁,两米多直径三米多深的水井,井盘宽大,家乡人都叫大井,井口两米多见方上盖有四孔青石石板,可供四人同时放桶打水,往来的人们用脚踩踏的井口石板又光又亮,可供人们洗衣和牲畜饮水的石槽以及井台东侧架起的高灌水渠,也说不出这口水井的年龄,更说不清它到底供养了多少家乡人民的生命。
儿时的记忆是快乐的,打岗、顶拐、玩铁圈,拔草、担水、放牲口……顶着落日的余晖一群小伙伴们在村西东西河湾追逐嬉水打闹。儿时的记忆也是苦难的,有民颜“穷三泉饿徐村,粮食不够吃糠菜。烂房烂院石头多,祖祖辈辈走口外。”又有“三泉寺台三年吃个碌碡”……无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暑的夏日,乡亲们总是早早地到井边报到,靠自己的双肩将家中大小水缸挑满。不论是农忙时节的夜晚还是闲暇时期的白日,水井边不时响起女人们的洗衣搓衣声,孩子们的奔跑追逐打闹声。
水井是乡亲们的交流平台,也是日常生活的见证。清晨鸡鸣三巡,袅袅炊烟冉冉升起,三三两两的乡亲们便在井台挑水,打招呼、问长短。中午时分,劳作了一上午的村民们,肩扛锄头、手牵牛马,来到井台饱饮一顿,更有顽皮的孩子们用凉井水洗冷水澡。傍晚,日暮西沉,辛勤劳动了一天的乡亲们,又有挑水的也有洗衣的;有给牲畜饮水的也有浇园子的。水井边,男人们交流着各自地里庄稼的长势、锄田施肥的经验,女人们则家长里短,叽哩呱啦,孩子们你追我赶,笑声不断。
家乡的水井朴实无华,浑然天成,家乡的井水晶莹剔透,好像明珠散落。它清澈透明、甘洌甜纯,它日夜喷涌、晶莹透亮,它旱年不涸、涝年不溢,它湛碧悦人、沁人心脾……盛夏,井口外铺满青苔,浓绿而厚重,劳动着的家乡人民顶着烈日,蹲在井口,痛饮一气打上来现拨凉井水,爽快无比,好不惬意。隆冬,井口白气氤氲,井外冰晶闪耀,井内水清如镜,不见冰冻。
家乡的井水在方圆十里出名的好,邻村的乡亲们经常来家乡的水井拉水,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乡亲们。家乡的井水造福家乡的人民,家乡的人民呵护家乡的水井。守望着的家乡的水井看日出日落,听讲家乡人民的故事。
岁月无痕,人事更替。在工业化进程中,家乡的那三口水井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,在时间的长河中、在世事的轮回中、在人世间的更迭中,诉说着人生,走向了生命的尽头……先后干枯了,?下来的只有那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思乡情怀萦绕耳畔!